
虽然表面上看似相似,但实际上,张仪和商鞅在秦国的地位与影响力有着天壤之别。两人同样担任过秦国丞相,也都被封为战国时期独有的“封君”,这是一种类似爵位的新式称号。单从职务和封号来看股票场内配资,他们似乎地位相当,但商鞅所掌握的实权和威望远远超过张仪,二者的差距可以用“天差地别”来形容。
商鞅与张仪在秦国的历程
商鞅入秦的时间是公元前361年,他多次向秦孝公提出改革建议,最终以“富国强兵”的策略打动了君主。为了让民众更容易接受改革,秦孝公命商鞅因地制宜,制定《垦草令》作为变法的试点。
史书记载:“孝公元年,卫鞅闻令西入秦,三年后说孝公变法修刑,居三年,拜鞅为左庶长。”经过数年的努力,《垦草令》取得成效,公元前356年,商鞅正式被任命为左庶长,开始全面推行变法。
随后,公元前352年,他晋升为秦国最高爵位大良造。当年,秦孝公趁魏国与赵国交战之机,命商鞅率兵攻魏,并于公元前350年展开第二轮变法。此时,商鞅已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,相当于后世的丞相。最终,公元前340年,商鞅因战功被封商君,拥有十五座城邑。
展开剩余65%相比之下,张仪大约在公元前332年投奔秦国。在苏秦的安排下,他拜见秦惠文王,因口才出众、擅长游说而被任命为客礼之卿,职爵名义上与左庶长相当,但实际权力非常有限,仅能参政,不掌握军权。
公元前328年,张仪凭游说之术促使魏惠王主动将十五座城邑割让给秦国,因此被任命为相邦。然而,他的主要职责仍是外交事务,负责游说关东六国与秦国保持友好关系。张仪在秦国大部分时间不在国内,虽然有相邦之名,但实际权力远不如商鞅。
实权与地位的差距
商鞅在担任左庶长时,已是秦国非嬴姓公族可掌握的最高领政大臣,掌控军政实权;升任大良造后,他几乎掌握了整个秦国的军政大权,仅次于秦孝公。反观张仪,即便成为相邦,也主要从事外交事务,几乎不干涉国内政务。
从封邑数量来看,商鞅因功受封的城邑比张仪多三倍以上,权力与地位的差距显而易见。两人在职位和封君名义上看似平等,但商鞅掌握的实际权力远超张仪,成为秦国真正的实权人物。
文/历史紫陌阁
回味更多历史,下期更精彩
文中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